大众观点
在商业世界中,Logo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至关重要,它是品牌的视觉象征,承载着企业的价值、文化与形象。
然而,修改 Logo 绝非易事,没有哪个大企业会轻易频繁地更换 Logo,即便调整也往往只是谨慎的微调。
但近年来,我们却注意到不少企业和公司悄悄对原本的 Logo 进行了修改,其中一些变化巨大,引发了广泛的争议。
从 Meta(原 Facebook)的更名及 Logo 调整来看,小扎的野心昭然若揭,从 Facebook 迈向 meta,试图开拓元宇宙的广阔天地。然而,这一变化却被指缺乏新意,甚至可能导致用户体验的流失。
Meta 的 Logo 与众多现代科技公司的标志相似,确实给人一种创意匮乏之感。
在追求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过程中,似乎陷入了重复的困境,未能真正展现出独特的品牌价值。
Hotwire 作为在线预定平台,将原 Logo 中的小飞机替换掉,虽在突破局限,但却陷入了 “既要又要” 的尴尬境地。
失去了小飞机这一具有辨识度的元素后,新 Logo 让人难以迅速识别,在众多品牌中难以脱颖而出,陷入了辨识度降低的困境。
果壳原本在蓝色系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就未能凸显特色,新 Logo 字体失去个性且越来越标准化,进一步降低了品牌辨识度。
品牌内涵只能从五个字的 slogan 中看出一二,这无疑削弱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印象。
美团云的新 Logo 设计整体思路强调可动性,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挑战。
动态 Logo 在某些情况下虽能带来吸引力,但在静态场合中可能显得不够突出,影响了品牌的一致性和辨识度。加之业务已下线,这一 Logo 调整的效果更是备受质疑。
亚马逊云科技作为 AWS 在中国的业务进行本土化改进,将英文改为中文形式。
然而,这一改变却被认为诚意不足且缺乏美感,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品牌内涵。在追求本土化的过程中,未能找到恰当的平衡,反而让品牌形象受损。
施华洛世奇通过品牌形象升级,试图迎合目标受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。然而,新 Logo 却给人一种廉价之感,尤其是粉色的运用,更是将这种廉价感体现到了极致。
品牌在追求时尚与新颖的过程中,似乎失去了原有的高端气质。
转转邀请日本设计中心的大黑大悟操刀设计新 Logo,却引发了争议。一时间,“退钱” 之声四起。这一举措是否只是为了制造营销噱头?还是真的能为品牌带来全新的活力?
目前看来,新 Logo 并未得到广泛认可。
阿里云盘的 Logo 设计未能有效地反映出公司的核心业务或服务,导致品牌识别度下降,影响了用户对品牌的理解和记忆。
在众多云存储品牌中,难以凭借新 Logo 突出自身优势。
X(原 Twitter)在马斯克的决策下,将标志性的蓝鸟标识替换为 X logo。这一变化让 Twitter 失去了原本的社交属性,仿佛变成了马斯克的私人领地。这无疑是一次极具争议的改变,被认为是一次失败的尝试。
锐步在 2014 年更新 Logo 及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后,又改回原来的logo。
这一反复的举动,尤其是 2014 年那个三角形组合的 Logo 成为锐步历史上 “短命” 的设计,让人对品牌的决策产生质疑。